一、中美貿易戰對石化業影響顯著
3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宣布對中國商品征收600億美元關稅,并實施投資限制,中美貿易戰由此暴發。在經歷了兩輪征稅后,美國合計2500億美元加稅清單中,涉及價值195.3億美元的能源化工及下游制品,占涉稅金額的7.8%。
二、歐企紛紛撤資伊朗石化項目
不堪美國制裁施壓,5月16日,道達爾在其官網宣布,撤出在伊朗項目,暫停在伊朗的天然氣項目相關工作,并稱可能被迫完全退出在該氣田投資10億美元的計劃。道達爾退出伊朗項目帶動歐企撤資伊朗石化項目潮。全球規模最大石油運輸公司之一的馬士基油輪公司甚至停止接受伊朗石油托運訂單。
三、拜耳收購孟山都塵埃落定
6月7日,拜耳成功完成對孟山都的收購。這筆收購金額約625億美元的交易是20年來德國公司最大跨國收購案。雙方業務合并后,拜耳成為全球最大的種子和殺蟲劑生產商。
四、巴斯夫100億美元廣東獨資建廠
7月10日巴斯夫宣布,將在中國廣東省投資100億美元,獨資建立一個高度一體化的化學品生產基地。簽約儀式在中國總理李克強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見證下完成。巴斯夫公司稱,廣東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體化生產基地。
五、科思創15億歐元加碼MDI產業
10月10日,科思創監事會批準了一項約15億歐元的投資計劃,將在美國貝敦興建一座世界級MDI工廠,這也是該公司迄今最大的單個投資項目。該項目計劃建在科思創在貝敦的生產基地,設計產能為50萬噸/年,預計2024年投產。
六、德國化工生產遭遇“不可抗力”
10月中下旬,受萊茵河水位創歷史最低水平的影響,依賴萊茵河進行原料或產品運輸的德國化工公司的生產和物流受到限制,有的產品甚至被迫停產。贏創、巴斯夫等德國化工巨頭紛紛延長供貨時間,國際化工市場受到相應影響。
七、全球最大工業氣體巨頭誕生
10月22日,工業氣體產值分別排名世界第二和第三的林德與普萊克斯共同宣布,兩家公司的并購案已獲得美國政府部門的同意,合并的最后阻礙已經克服。雙方隨后開始最后的清算和業務交割,兩家公司合并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氣體巨頭。
八、海洋微塑料污染問題發酵
10月24日,歐洲議會投票通過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的提案,以遏制日益嚴重的塑料廢棄物對海洋和生態環境的污染。其他一些國家也發布了相關限塑甚至禁塑政策,限制甚至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聯合國也于12月啟動全球反塑料污染行動,目標是聯合國會員國和聯合國機構開展合作,在全球范圍內提高公眾意識,減少塑料污染。
九、美國成為原油與成品油凈出口國
截至11月30日當周,美國合計原油和成品油出口量達到約900萬桶/日,而當周美國原油和成品油進口總量為880萬桶/日。這是自EIA在1973年公布原油進出口數據以來,美國首次成為原油與成品油凈出口國。
十、國際油價坐上過山車
10月3日,受沙特記者遇害案影響,國際油價達到今年高點,紐約原油期貨價格一度突破85美元/桶。然而,受全球經濟放緩、產油國增產特別是美國原油產量大幅增加影響,全球石油供需關系趨于供過于求,國際油價在最后的兩個月下跌逾40%,年終紐約原油期貨跌至45美元/桶左右。
來源:中化新網